短短一周,本报经济文教部和省红十字会水上救生志愿服务队联合在乐众创想网站发起为闽江沿岸设置爱心救生杆的众筹项目(详见本报6日5版报道),已经认筹过万,截至记者发稿时已经收到36笔共12450元筹款。
本报经济文教部作为发起人,部门全体采编人员集体认筹了2000元;曾溺水被救的陈旸暄认筹了2000元;还有被老师义举感动的福建农林大学60名MBA学员集体认筹3000元。
了却多年的情结,首个认筹2000元
作为乐众创想网站的联合创始人,陈旸暄第一个认筹了2000元。他通过网站众筹爱心救生杆,是想了却自己多年来的心愿。16岁那年,陈旸暄不慎溺水,很庆幸有好心人救了他。他说:“为了能够首个认筹,我激动得输错好几次账号密码。”
有过溺水得救经历的陈旸暄一直关注公益慈善活动,特别是水上救生。去年他加入乐众创想网站的创业团队,今年2月,乐众创想开辟了蓝绿在线公益子品牌,推广公益众筹。省红十字会水上救生志愿服务队和本报经济文教部近年来一直呼吁关注水上安全问题。在沟通交流后,三方决定合作,借助乐众创想网站推出公益众筹为闽江沿岸设置救生杆。
“因为我的特殊经历,觉得在江边设置救生杆很有必要。”陈旸暄说,由于工作关系,他到过中国许多城市,经过个人考察,“我发现大多城市的内陆水域没有配备基本的救生设施”。
陈旸暄把众筹爱心救生杆项目链接发到自己朋友、同事的QQ群,向所有认识的人宣传推广,一周时间里,他的同事和朋友已认筹了3000元。
为老师义举感动,MBA学员集体认捐
9日,福建农林大学MBA中心新学期开学,两个班级60名学员集体决定,为爱心救生杆众筹项目认筹3000元。
省红十字会水上救生志愿服务队的魏勇生队长是福建农林大学MBA中心的一名教师,从事水上救生志愿服务已经6年。
MBA中心陈贵松主任在福建日报看到了相关报道。“觉得这是在做一件好事,而且知道魏老师长期从事志愿服务,于是就把报道链接发到了学员QQ群里。”他说。
报道在学员中引起了热议,得知老师热心公益的义举,大家都很感动。有人提议参与众筹,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周末正式上课,两个班级的60名学员全部确认参与,决定每人认筹50元,以“fafumba”的名义分6笔认筹。
众筹全程公开,接受大众监督
此次救生杆公益众筹项目也存在诸多质疑声。有人问救生杆为什么不是政府来做?也有人觉得“这么点小事为什么要做公益”?
陈旸暄表示,对于公益,大家总认为自己能力不够,公益需要大钱,觉得离自己很遥远,“反正有钱人捐,我才不捐”。为了能够鼓励更多的人参与,“这次我们设置了9档的认筹额度。最少50元,最多也就1万元”。
省红十字会水上救生志愿服务队表示,如何用好众筹款项,下一步将在乐众创想网站开辟项目跟踪帖,公布整个项目的每一步执行情况。本报经济文教部也将全程跟踪报道并欢迎社会公众的监督。
“任何地方都有热心人,正能量深藏在每个人的心中,需要别人去点燃。”陈旸暄这样说道。
小小爱心,照样闪闪发亮。我们期待更多的爱心。(张颖)
编后>>>
摆一个募捐箱,做一场宣讲,大家依次捐款,和以前老式的募捐方式相比,此次的公益众筹的确与众不同。近几年才兴起的众筹,顾名思义,利用众人的力量,集中大家的资金、能力和渠道,为开展某项活动提供必要的资金援助。选择众筹的原因,发起人考虑的不仅仅是众筹到多少金额,还有很多,比如体验。作为回馈,发起人承诺提供认筹者免费参加水上安全救生体验活动,希望认筹者能通过体验了解水上安生救生的基本知识。我们希望通过这种传播方式,吸引更多人参与。首次尝试,欢迎大家给予意见、建议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