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柘荣县富溪镇岭后村。一眼望去,新楼幢幢。
“我们采取流转宅基地的办法盖新房,现在已盖了30栋。”村支书林良尧介绍道。
岭后村有121户495人,下辖6个自然村。地势陡峭,山壑连绵、丘田狭小,恶劣的自然条件使该村曾是闽东闻名的贫困村。求富无门的村民纷纷外出,最高峰时外出人员达348人,全村4414亩田地抛荒、撂荒面积达八成。
20多岁时,林良尧和村里的其他年轻人一样,外出闯荡谋生,后来在福州承包小工程,到过闽侯一带的农村,深深被那里的新农村建设所震撼。
同样是农村,为什么人家能建得那么好,而自己的家乡却那么落后?林良尧的心灵被触动:一定要让家乡美起来,让乡亲富起来。他在心里开始为乡亲们规划着“幸福梦”。
2001年,他放弃一年十多万元的挣钱机会,参加村换届选举,当选村主任。
走马上任时,村集体收入负债,百废待兴。林良尧把本来想在城关买地的4万元钱拿出来,一边发动群众做饮水工程、争取资金硬化公路,一边发动群众种植黄栀子和茶叶,发展速生林,并从争取项目中节省2万元,投入电站,使村集体收入每年有了三四千元的收入。
到2004年,村里基础设施大大改善,但乡亲们的生活并未太大改变,收入并没增加多少。
林良尧把眼光瞄向150多亩的村集体茶园。他与县里的茶业龙头企业张一元有限公司对接,使村集体茶园成为企业的基地。茶园在企业的引导下,逐渐淘汰旧茶叶品种,每年村集体收入也增加了1万元左右。
“关键是通过张一元茶叶基地的建设,让广大群众受到精细化管理、种植技术、品牌意识等方面的熏陶,树立‘茶业兴村’的自信。”林良尧说。
林良尧也从张一元茶叶基地管理模式中受到很大启发,他认为,在农村劳动力外流的情况下发展农业,须走规模化经营的路子。
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允许农村实行土地流转。他带领村两委外出考察,学习借鉴,觉得能把土地都流转在一起,农业的规模效益就可体现。于是,岭后村成为宁德最早进行土地流转的小山村。当年全村90%以上的村民与宁德市泽晖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签订土地流转协议,流转土地面积2000多亩,公司开始大力发展乌龙茶、中药材、毛竹、油茶等。公司雇佣村里群众打工,既有股份分红又有工钱可挣。2008年底,群众收入明显增加了。
2010年开始,公司种植的茶叶开始出青,村里也办起桂岭茶业有限公司茶叶加工厂。
2011年开始,公司有了效益。2012年,村民人均收入达11900元。
如今,岭后村里基础设施相当完善,今年公司又投入30多万元在村里建休闲广场,许多年轻人看到村里的发展势头,也纷纷回村。
“富溪镇到黄柏乡的公路已规划从村前经过,我们一定抓好这个契机,加大乡村环境建设力度,吸引城里人来村里茶园观光。”林良尧憧憬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