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德华:爱《西游记》和向往过年都是国人的一种情怀
传统的食物、赶路回家的心情,都是扑面而来的年味
新:首先请您跟大家聊聊,您是怎么理解“年味”二字的? 马:一进了小年的时候,就是腊月二十三,那个时候就开始了。一进小年,就听到了炮竹声,那时候年味就慢慢地走过来了。孩子们在大街上随口念着,“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写大字”,年就开始了。 马:如同小孩子过新年,穿新衣,戴新帽,穿新鞋一般的那种心情。过去有一句话,每逢佳节倍思亲。它不仅仅说的是中秋节的时候,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到那个时候都想回家。 马:我虽然是在北京,但是我们剧组的一些外地的演职人员,他们过年回家的时候,我就听徐少华(唐僧扮演者)说, “今天等于我坐着专列回的家,年三十晚上,外头鞭炮声特别大,火车上基本都没人了,全都已经在家里过除夕了。就是除夕必须要赶回去,多晚也要让我们和家里头过年”。 新:那您怎么理解这种归心似箭的心情,中国的文化要和家人在一起,甭管多远都要回到他们的身边? 马:这个好像说,你说是一种情怀,或者是一种思乡的心切。 新:大家对您熟知,肯定就是二师兄。二师兄作为原来天蓬,后来是净坛,跟吃是息息相关的。从您这个角度来说,过年在“吃”这一块,有没有一些能跟我们分享的? 马:其实过去就是大家聚在一起,吃一顿一年来都很难吃到的一些个。尤其炖牛肉、炖羊肉,那个时候里头再放上一点胡萝卜。还有年糕,年糕它有那种炸的年糕,有的是蒸出来的,还有叫切糕,不一样。 新:我们老看有手打的,分不清到底哪种更正宗。或者只是分南北两派,渊源在哪? 马:其实它都叫年糕。各派跟各派都不一样。我上次在井冈山,就见到他们那有打糕。那个打糕也是用糯米打出来,也特别黏。在一个石槽中打制,还挺累的。我跟着他们一块打了打,那应该也叫年味。就是在制作的过程当中,就感觉到过年的那种喜庆了。 新:这种传统制法的年糕,现在是不是吃不着了? 马:现在也有,在牛街那,有的时候能找到。但是过去那个,一个是它的这种制作方式,再一个就是它叫卖的。推着一辆独轮车,外头弄一个玻璃罩子。完了之后他在这卖切糕,就看他切的时候拿的那个挺长的刀,说来一块。 新:听您描述,就很有画面感。刚才您说到二十三。腊月二十三这天是有一个习俗叫祭灶,您能不能跟我们讲讲? 马:其实这个祭灶这是老百姓的、很民间的那种祭祀。所以那个时候,给灶王爷上供祭什么,就给他上糖瓜。所谓糖瓜或者是关东糖,叫关东糖,实际那个就是麦芽糖。 |
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使艺术作品有了不同解读
新:今年是我们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这是很有意义的一个时间节点。对于您来说,也是一位改革开放的亲历者。从40年中国的变化来看,您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文化的传播者,可否谈谈您的感受? 马:《西游记》一共拍了六年,这六年当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开始的时候,那时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去,坐车要坐摆渡,汽车上摆渡。反正就是特别艰苦,这条路一塌方,就什么都过不去。我们拍摄的那个时候,走在路上,尤其到了云贵高原,那个路全都是这样。 马:有一次我们是从江西到广东,那一路上就是颠簸得非常厉害。没过多少年之后,再走这条路的时候就不一样了,这就是这种改革开放带来的那种变化。这只是从公路这个角度,其实方方面面都有,包括我们的文艺作品也是,现在敢于接受一些个不同的东西。但是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他必须要,一个是歌颂大时代,表达这个时代,他要有正能量的东西。你就说《西游记》吧,它有各种各样的解读方式。 所以我就觉得文艺作品也一样,好像你说猪八戒是唯一的,人物是唯一的,但是你解读方式是各有不同的。 新:那作为您来说,大家就认为您就是唯一的猪八戒。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先入为主吗?还是因为有其他的原因? 马:后来我也分析了。有一次我是在云南参加了一个亚洲微电影节,当时导演就让我扮上猪八戒。结果那天很多人看我一上场,他们都流泪了。而且后来和年轻的宣传部部长聊天的时候,她就说着说着,眼泪就已经在眼眶里了。她说“我们一看你,马上就想起那个时候来了”,说着说着她就要哭了。不仅仅是先入为主,因为我们伴随着60后,70后,80后,90后这一帮人他们的童年、他们的青年、他们的壮年,都是伴随着他们那个时候过来的,所以我觉得最主要的就是这种情怀。 新:您作为猪八戒这个角色成功的扮演者,可能这个角色成就了您,您成就了这个角色,会不会有遗憾? 马:影视艺术本身就是个遗憾艺术。因为从演猪八戒,为什么后来说猪八戒演得好,或者是唯一的?我就觉得因为它时间长,从1982年一直到1988年,就是那个时候,整个身心都沉浸在猪八戒这个人物上头。所以,整个人就生活在这个人物里头。就是那个时间比较长,所以那个时候,融入这个角色当中去了。 马:后来,人在不断地成长,生活的阅历不断地丰富。这个时候你再回想回看以前的,例如说“我那时候应该这样就对了,我那点应该把这个事再讲清楚一点就对了”。就像这种,像这些都是属于遗憾的地方。比如说“猪八戒智激美猴王”,猪八戒是个呆子,是个很愚蠢的人。可是他有他的,咱们讲叫大智若愚,我觉得应该放在猪八戒身上特别合适。他最后他找了孙悟空,他知道,我要是请你来,肯定我得挨打,我怎么办?我激你,我用我的智慧激你,等于是我给你跟那妖怪,给你们拴上对,一下子你就激了。这时候我成功的时候,我有一个窃喜。“猴哥,上当了,他能去了,太好了”。其实这点后来就没把它表现出来。 |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