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脆可口,味道清甜,百年蔗红糖就是好。”昨日,在福建省松溪县郑墩镇万前村,来自浙江龙泉的游客蓝日山尝了一口刚熬制的红糖立即竖起了大拇指。这是蓝日山第四次来福建松溪,他说,除了买红糖,也带家人来看看这片神奇的“百年蔗”。
近年来,随着“百年蔗”名声鹊起,越来越多的人慕名前来,沉寂的小山村热闹了起来。通过产业融合开发,甜蜜的“百年蔗”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如今,万前村已经发展种植甘蔗312亩,年产蔗糖3万多公斤。目前,全村村民收入有七成来自甘蔗。
据专家考证,万前村这片甘蔗是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栽种的,至今已近300年历史。令人称奇的是,一般的甘蔗宿根寿命只有三到六年,而万前村“百年蔗”的宿根却已有两百多年,相当罕见。因此,这片“百年蔗”又享有“世界第一蔗”的美誉,2016年被农业部列为中国农业文化遗产。2018年,“万前百年蔗”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上世纪60年代,甘蔗成了村民度过饥荒的“救命粮”。感恩之余,家家户户都种上了甘蔗。58岁的村民王仕有是土生土长的万前村人,在他的记忆里,村里山多田少,缺少水源,粮食产量极低。村民们在甘蔗收成后,靠两台水车榨汁、三口锅熬糖,制成的红糖“黑不溜秋”,成品由村里统一按人口分配。村民每年都会背着红糖到附近集市去换米。
上世纪90年代后,村民开始砍掉甘蔗,种上其它经济作物,甘蔗林慢慢被蔬菜、茶叶等包围。虽然甘蔗种植日渐萧条,但万前村村支书吴庆有却始终认为“百年蔗”才是村里发展的“王道”。他介绍,万前村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非常适合甘蔗生长,甘蔗亩产可达5000公斤,而且出糖量高。如果蔗糖销路好,和种植茶叶相比,种甘蔗每亩经济效益要多出两三千元。
2012年,吴庆有和村民王仕有、王进胜商量,决定重新做蔗糖生意。三人说干就干,先拿出两三亩地做实验。但由于制糖技术不行,做出来的红糖质量不过关,全是黑的。
王仕有并没有灰心,他跑到浙江义乌,找制糖师傅学艺。重振旗鼓再出发,2013年,他们购入三台榨糖机、一台熬糖设备,建起了2000多平方米的百年蔗糖厂,走出了产业化的第一步。
解决了技术问题,百年蔗红糖大卖。为带动村民共同致富,三个人牵头成立了松溪县万通百年蔗蔬菜专业合作社,村民纷纷入股。“村民可按人口数入股,入股村民每年每股可获得5公斤红糖的分红。”吴庆有说,如今,98%的村民都成了合作社的股东。
去年,万前村制作3万多公斤的红糖,市场售价每公斤200多元。“供不应求,我们现在的产量根本不够卖。”吴庆有打算今年再扩种100亩甘蔗。(李典利)